




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王海风、黄永章教授受聘我室
信息发布于:2013-06-06
校领导吴志功、刘吉臻、安连锁、李双辰、杨勇平、王增平,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王海风、黄永章,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院系(部)主要负责人,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全体固定研究人员,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全体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仪式。仪式由校党委副书记李双辰主持。
李双辰副书记在主持仪式时代表学校向王海风、黄永章两位教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表示祝贺,对两位教授加盟华北电力大学表示欢迎。
安连锁副校长介绍了王海风、黄永章两位教授的学术情况。
王海风教授是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在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和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与控制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开创性成果。王海风教授来我校前担任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电力与能源系统研究部主任,IET Fellow;2009年获得英国首届中英科学桥梁奖,曾获得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B类),现为电力系统可持续安全性英中联合研究团队负责人;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收录,150余篇被EI收录,有超过120篇文章以他为第一作者。他所领导的35人研究团队为英国IET电力学院的7名成员之一,现正在承担的研究项目经费超过350万英镑。
黄永章教授自1987年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担当中国首批863项目之一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系统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在他的导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谢家麟院士的领导下,他带领团队大幅度地提高了系统的性能、以及可靠性和稳定性,领导实现了自由电子激光的饱和受激振荡出光。在时间上领先日本位居亚洲第一。做为主要贡献者,荣获199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荣获1995年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黄永章教授拥有十几年的美国和日本跨国公司和世界著名国家实验室研发及管理工作经验,具有在电磁场与微波、高电压工程、等离子体技术、超导技术、高效太阳能电池工艺、电子加速器系统等领域的实际经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刘吉臻校长向王海风、黄永章两位教授颁发特聘专家证书。
王海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非常高兴作为“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加盟华北电力大学,成为学校的一名教授。感谢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在申请“千人计划”过程中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将会十分珍惜这一切,将此作为自己报效祖国、报效学校、努力工作的动力。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一所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高校,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大学,学校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够在如此优秀的学校和同样优秀的老师一起工作,是一种荣耀。今后,自己会将国外的专业积累和前沿知识,带回华电,尽己所能,推动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大家一起努力,创建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流创新团队。相信在学校良好、和谐、快速发展的氛围下,通过学院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完成学校赋予的使命,作出历史性、开创性的成绩,在国家能源电力事业中有所贡献,有所作为。
黄永章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人生的长河实际上是梦想不断推动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与阶段,梦想会随之改写和变化。黄永章教授在分享了自己的首都北京梦、科研梦、美国梦、归国梦之后,提出现今自己的梦想就是要报效国家,为国家科技的发展作出贡献。今天,加盟华北电力大学,能够在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方面的工作,感到自豪与骄傲。自己将做好充分的准备、拿出十二分的努力,不辜负学校领导的期待和信任,为学校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在加入华电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深刻感受到了学校合作、互相支持的文化氛围,其中,崔翔、李成榕、肖湘宁给予的关心和启发,使人倍感温暖。刘吉臻校长在《强校之路》序言中谈到的“华电梦”是指当学校在建校百年的时候,华北电力大学能够屹立于世界强校之林,真正实现华北电力大学的强校之路。今后,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实现这个华电之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庚银在发言中对两位教授加盟我校电气学科,表示欢迎。他说,王海风、黄永章两位教授的加盟,对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乃至华北电力大学在国际前沿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组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研究队伍、取得理论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将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在两位教授凝练科研方向、提供科研平台、组建研究队伍、申报科技项目等方面予以最大的支持和服务,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氛围的同时尽快为学校的发展助力。
刘吉臻校长在讲话中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全体师生对王海风、黄永章两位教授加盟华北电力大学,表示欢迎。
刘吉臻指出,黄永章教授刚才讲到了“中国梦”、“华电梦”和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中国梦”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华电梦”则是要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之林的一所强校。这是一个任重道远、需要几代人伴随着国家的复兴、繁荣与昌盛,才能实现的梦想。实现办一所高水平大学这样一个“华电梦”,有诸多的因素。这其中,有一个古今中外的共识,也是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在,即人才是影响高校发展、水平、地位的最重要的根本因素。一所学校,虽然包括规模、占地、硬件等在内的诸多指标,但能否拥有国内、国际、甚至历史所记载、所公认的大家、学者,这才是真正影响学校的基本因素。华北电力大学虽然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史,但还是一株幼苗,没有长成参天大树。按照大学的发展规律与目标,我们确实还处在初级阶段,和自身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和国内外的高水平大学相比,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相比,我们仍相距甚远,我们时刻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这也可以说是学校近一阶段加速发展的一个总的背景。
刘吉臻指出,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用好先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育未来人才”的人才工作思路,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仅是一个起步。刚才,吴书记和有关院系代表签署了人才工作责任状,这也意味着,学校的“大人才”发展战略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以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气魄,来加以推动与实施。
刘吉臻指出,我们把电气学科和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战略当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与目标,写入了“十二五”规划。虽然电气学科在最近一次的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六,但是距我们有一至两个学科成为全国强势学科的目标,还有距离。华北电力大学什么学科、什么时间,能够成为中国高校排名第一的学科,这必须成为学校具有危机感与紧迫感的目标与任务;同时,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也面临着在国家层面和高手对决的问题,如何把巨大的压力转化为动力、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必须深思。今天,王海风、黄永章两位教授成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引进的“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成为我们的一员,从这一层面讲,意义重大。作为校长和国重主任,我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有期待。
吴志功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如何保证这一战略基本点的实现,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是关键所在,这也是刘吉臻校长今天讲话的核心所在。如何让引进的人才在华北电力大学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更多的成果,这对我们的分析力、判断力、创造力、概括力、执行力,都是一个考验。希望学校的全体中层干部与全体教职员工,一起为学校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构建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大学制度与文化,共同努力,也希望王海风、黄永章两位教授在华北电力大学工作愉快、生活舒心。
李双辰副书记在总结会议时指出,今天的仪式,不仅是对两位教授加盟华电表示欢迎,更是明确了相关单位的高层人才工作任务。今年教代会,学校提出了“大人才”发展战略,这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极端重要的重大战略部署,人才,是创造一流大学的基础,是衡量一所大学的核心要素,也是高校竞争力的体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千人计划”的入选专家,是当今站在世界前沿的领军人物,对于学校而言,不仅仅是荣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对学校的学术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科学研究进入前沿领域,发挥着带动作用。学校提出的“大人才”发展战略,明确了做好人才规划、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加大投入、营造良好氛围四项工作的着力点。今后,各院系、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在政策措施和资源配置上提供条件,把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作为落实我校“大人才”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把汇聚一批高层次人才,作为建成高水平大学、实现“华电梦”的重要保障。
